新时代的阿房宫(1 / 2)

虽说还有一周就期末了,但还是想花点时间总结近期的一些思考,仅仅是浅薄而不成熟的个人想法。

唐 山打人事件经过已不需要赘述。看起来,这是以强凌弱的恶性社会事件,但真的仅是如此吗?不如从事件的发酵入手。

网络传播的速度确实很快,但媒体更能引导和快速灌输意识,控制人对于时间的思考方向。这很简单,一些措辞,把事实讲得看似是委婉了一些,实则就能有颠倒黑白的效果,引向“受害者有罪”的评论。这些媒体是最快发声的,也是最想主导话语权的,更是想压制更多自由的言论的。

只是,他们没想到现实中更多的是清醒而有人性的人。这些发声的人,才是真正的人啊!

但又是什么导致他们愿意发声?我想说得刻薄一点:他们透过那个浑身是血、昏迷不醒的白衣女孩,看到了未来可能会变成她的自己。他们同情受害者、谴责施暴者、渴望公平正义降临,是为了自己遇到相同的情况时,有人可以拉自己一把,让那些有能力阻止悲剧的看客成为未来的守护者。

后续确实很多媒体报道了,用词耶正常了,但谁知道这是真的认同“打人是不对的”,还是纯粹的“算了,你说对就对,我写你想看的”?

有很多文章,我看过,我为之振奋,但依旧有不认同的地方。比如这些句子:

她们的穿着暴露吗?不。

她们所处的场合偏僻吗?不。

她们是单独一个人吗?不。

她们所在的是娱乐场所吗?不。

无论男女,如何穿衣是他们的自由,你们这些看客凭什么指手画脚说“这不对,这不好,你不是好女孩(男孩)”?穿衣打扮,从来不是攻击受害者、包庇加害者的理由。

去哪里吃饭?多寻常的问题,为什么我们要做那么多谨慎的考量?和谁一起吃饭?多正常的问题,为什么用这种方式问出来?娱乐场所又如何?法律有规定不能去吗?即使去了,就活该被欺压吗?没有这个道理!

人权,是我们被赋予的最宝贵的权利,为什么这么基本的自由都要被这种审讯般的语言框住?

我想,那些我们所鄙夷的“施暴者”、“看客”、“执迷不悟之人”,都有一个共性:他们见不得有人不顺从他们,他们讨厌预想失控或不如愿的场面,他们彻底与时代的浪潮脱节却不承认这个事实!他们其实也在恐惧,害怕未来自己是否还能够这样肆无忌惮,害怕自己就此要低人一等,害怕自己不再是运筹帷幄的掌控者。

我想还有些事实细节被忽略了,恰好能够支持我的观点。有人认为施暴者恼羞成怒,丧失理性,所以见一个劝架的女生就推倒一个。其实不然:他推倒的全是女性,也有男性来劝架,只不过他没去推。为什么?说白了,就是他害怕自己打不过对方,害怕自己反过来被打,害怕自己贴了那么久的“我是男的你就应该服从我”的外壳被猝不及防地撕下来,面子掉一地。

试想,如果那三位女生她们都带了男朋友,或者有钱到出门带好保镖,甚至在骚扰不成后拿一沓钞票呼在绿衣男子的脸上,他真的敢继续暴行吗?但这自卫的成本,未免太高了吧?呵。

我从小到大,听的都是:你们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、投胎投得好……总之,都告诉我时代很美好,我们就应该在如此美好的时代更努力学习,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新时代。但是,现在我真的迷茫了。如果这个“美好”是是外壳,它的内里我们从未探索到,那我未来为之奉献的是什么?我会不会以最美好的初衷去为它镀上更华美、更具有欺骗性和诱惑力的光辉?我是无所作为的好,还是骗自己为好?

考试季,我背《阿房宫赋》,虽然是网课学习的,但我依旧想了很多。我的语文老师提出:每个时代都有她的阿房宫。是啊,阿房宫在秦朝只是